Monday, March 11, 2013

ZiLanZhai Master: Story always belong to those who have Stories

The author of this blog remains anonymous but claims to be a former classmate of Fu Ping's in college. Based on the story he told in this blog, even Fu Ping herself thought that is most likely to be true.

The post, published on January 26, 2013, is a reaction to the initial Forbes profile of Fu Ping. The author describes that some former classmates in their own social group had tried to recall various facts in Fu Ping's story but,

  1. None of them had heard anything about her childhood suffering before, including their guidance teacher.
  2. None of them ever heard about her thesis research on infanticide. Some remembered that Fu Ping was good at writing, but mostly novels.
  3. Their class was separated into two classes for English lessons. Fu Ping was assigned to the "fast class" based on her English skills at the time. So, she knew a lot more than "three English words."
    信息时代,每天要在媒体上读到一些故事,成功人士的事迹催人奋进;偶一的失败让人叹息,但教训也能值得人借鉴。更多的时候,那些人和那些人的故事是我们绝对陌生的,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可评判的了。一旦读到熟悉的人的陌生故事,情形就不一样了。
    今天,在我们为了迎接大学毕业三十周年而建立的QQ群中,得知了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没有消息了的一位女同学的消息,这位同学的“事迹”或者说“故事”这些天已经成了媒体的热点。而且那故事是从“福布斯中文网”上用双语发布的呢(点击这里来看看)。
    这是一个在我们大学同学中年龄算是偏小却故事不断的同学,四年的时间里故事多多。从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但一直没有了消息,如今,一下了成了名人,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团队中的人物了,而且那篇题为“从劳改犯到高科技企业家”的文章,还是从“福布斯中文网”上翻译转载过来的呢。真让人吃惊!而读了网友们的评论,更吃惊,也就不得不说一说了。
    在群上,我们同学就在努力地搜寻记忆。30年,毕竟还不是太久远,大家还能记得许多的事情。
    “在南京劳改队里度过了十年。她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忍饥挨饿,饱受折磨,惨遭轮奸,被迫在工厂里当了一名童工,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文革不过是十年。当年的中国,再黑暗,还不至于将一个女孩关到牢中十年,去做童工的。再说,我们那些同学都是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考取大学的,不要说是在在劳改营中度过了十年,就是曾经被派出所抓过关过的,“政审”就过不了关,怎么有可能被大学录取?就算是侥幸进了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以彼人的性格,也不会不向同学们展示那一段“历史”的。可我们中文系的同学中没有一人,甚至是当年录取我们进校,后来又做了我们的年级辅导员的老师也从没听说过有此事。故事。
    “童工”一说,倒还是有些另一种可信的。我们那些人在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童工”的概念的。当年能找到一份“童工”去做,算是有关系有后门的人了,我们普通人家的子女是连“童工”也做不到的。还是故事。
    “在毕业前几个月,傅苹发表了一篇毕业论文,讨论中国农村溺杀女婴的现象,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关注。但她也因此入狱,被判劳教。”我们同学在群里互相问了,没有任何人知道在那个时候有过那么一篇文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能写些东西的,这是事实,但文学性的小说多,偏又不及另一位高我们半级的范小青同学。更不曾听说当年我们的同学中有哪一位因为文章而被劳教了的。因为我们的同学全是江苏的,没有一个外地人,如果哪一位因为文章而出了事,至少是会有人知道的。可没有一个人知道有此事,甚至三十年同学聚会五六次之多,没有人知道此人在何处。又是故事。
    那文章用不着细读,就可看出问题来,“劳改”与“劳教”,我不知道在英语中是不是有什么区别——我甚至不知道在英语中是不是有这两个词汇。“劳教”怎么会有十年之久的?故事啊!
    “在美国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当时她独自一人,身无分文,只会说3个英文单词”,那就更是故事了。当年我们中文系1978级两个班,这个人的英语水平算是高的,在快班。就我这个高考英语只考了4分(我们1978年高考英语不算分数,只好将精力集中在算分数的科目上去了),大学里只能在慢班的笨人,也不至少只有四五个单词啊。还是故事。
    讲惯了故事的人,有时会连一些真实的事情和经历也弄不清了呢。这位同学2012年“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说,1977年她在苏州大学学习中文(点击这里查看原文)”,我们这明明是1978年入学的,是在1978年的10下旬才上学的,就连高我们一届的1977级学生,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也是在1978年的3月才入学的,她怎么会跑到1977年去?那时她不还在“做童工”吗?
    我们的这位同学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发达了,这是事实,不是故事。我估计。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暴发户续家谱”,那一年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还曾以此作为材料的呢。现在看来,有些暴发户还会“编”家谱,走的是与老暴发户们不一样的路数,是先将自己往最低处损,以显得自己“奋斗”的光彩!
    由此,再回过头来看许多的事迹,许多事迹的评论,冒出一个词“起哄”。至少我知道,在这个人的故事及评论中是有不少不了解情况而起哄的。
    突然想到一句话,“牛皮不怕大,就怕当场炸”。故事,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